這個聚焦狹窄的研究能為現有研究增加什麼?此狹隘研究能有什麼貢獻?這就夠了嗎?是否有顯著貢獻?使否展現足夠的企圖心?這是個值得問的研究問題嗎? 很棘手。
這對人類而言,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除非多明尼克有照相機般的記憶力,但他馬上承認他沒有。例如,如果你擅長記憶姓名與臉孔,你的島就很寬。
島的面積大小看你天生的能力和性向而定。現在我從車庫進門,不再把鑰匙放在任何所謂的老地方了,然後下次出門前花幾個小時翻遍屋子找鑰匙,我現在會直接把車鑰匙擱進五斗櫃最上層的抽屜然後壁爐正對著門口,我最喜歡的椅子放在房間的第三個角落。七個小號碼瞬間就從腦子裡蒸發,真是難以置信。羅馬演說家西塞羅(Marcus Cicero)大約在一世紀初擴充這個方法。
西塞羅以旁徵博引不靠筆記、說理清晰、井然有序聞名於世,這種記憶法後來就稱為「羅馬房間記憶法」。我們已經介紹過幾種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換句話說,撰寫「當代史」,礙於許多史料尚未解密公開,專業史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乾脆就此擱筆,殺青結束。
其中福井、杉山和青柳三位先生都擔任叢書的主編。近期以來,史書中裝配「後照鏡」的風氣日漸普及。這種撰寫的手法,主要因為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史學正式邁向「現代性」。這套叢書總共有二十一冊,每冊大約有二、三十萬字。
書中的內容,福井撰寫「序文」,杉山執筆第一章「世界史才剛開始:以發自日本的歷史意象為目標」。同樣的,早期專業史家所書寫的世界史,在最後一章(或最後一冊)有關「當代史」的部分,所佔的篇幅一向最簡短。
例如內容之一,說:歷史意象並非過去的實體,更非「現實」的具體呈現。甚至在史學理論的層次上,也主張應該貫通「過去-現在-未來」,古今連成一氣。甚至誇張一點的,在「最後一章」或「最後一冊」裡大談AI和5G等等高科技的影響,看起來很類似科幻小說或電影。這篇「序文」言簡意賅,論及的觀點在在反映了近二、三十年來史學思想的趨勢,值得讀者一一參考。
其中包括言必有據,以第一手的、文字書寫的史料最為可信。他的史觀,他的「宣言」,不論我們接納與否,至少值得深思,嚴肅以對。這也是為什麼我有意幫這套世界史的「最後一冊」撰寫導讀,求得先讀為快。這兩小段引文足以提醒讀者,不論閱讀這一冊裡的每一章也好,或者本叢書的每一冊也罷,首先都得留意他(她)們每位作者的內心深處都有共同的基本關懷:「人類該往何處去?」杉山的文章按目錄上說,是這一冊的第一章,其實最好和福井的「序文」合併對照,連成一體,也當作這一冊的「序文」,或者是叢書的「總序」。
而所謂「古文明的起源」的內涵,幾乎等同這個社會文化已經邁向「文字書寫的時代」。有些史家不僅把歷史的第一章(或第一冊),從「文字的時代」、「歷史的時代」溯源至一、二十萬年前「智人演化生成的時代」。
他前後表達:「探討世界史其實也是在探討現代」、「將全世界的未來當作切身相關之事,秉持圓融的構想與確切的願景發揚之」。第七章也就是本書的「最後一章」,由青柳陪同鎮內(本叢書主編之一)和托比(伊利諾大學美籍教授),以綜合座談的方式,討論「向繁榮與衰退的歷史學習:今後的世界與日本」。
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別由大塚等四位學者,針對人口、海洋、宗教及非洲陳述個人觀點。無論就內容的份量,或者就學術觀點來說,都稱得上曠世鉅作。至於再往後,有關「不久的未來」,「歷史的走向可能會如何?應該如何?」,這類問題要不付之闕如,就是三言兩語,畫個美麗的句點。最後,他在本章提出「世界史學」之說。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年,朝鮮王朝將14世紀中期中國繪製的兩張地圖合成、增補而成的世界圖,是現存世界圖之中,最早以環海大陸的形式呈現非洲者。當然就負責中譯的出版社而言,也該算是項大手筆。
後照鏡的基本原理很簡單,凡是透過鏡像往後看得越寬廣、越深遠,駕駛就越有信心,更往前方奔馳。其中,當然也免不了抬頭探望一下「歷史的後照鏡」。
讀者看到這個小標,切忌先入為主,誤以為作者口出狂言,因而心生反彈,對他鄙視不屑一顧,以致於輕忽本章的重要意義。我有此想法,其因不在他們兩位同屬主編,而是杉山這篇文章語重心長,如同一篇「新世界史宣言」。
「史前史」既然缺乏文字的史料,專業史家多半嚴守本分,不敢跨越雷池,索性把這個學術領域交給考古或人類學者。依照這個判準,比較正規的世界史幾乎都從「古文明的起源」開筆,或者頂多在這之前,先簡單交待「人類的演化」和「舊石器時代」。
果然如同所料,講談社這本書的名稱,毫無隱諱,就稱作《人類該往何處去?》。乍看之下,好比「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口吻。關於歷史中的種種過往,必須仰賴活在現代的人們基於某種關心而提出疑問,才得以開拓出構築歷史意象的道路。所以,世上任何社會文化要等到「有了文字書寫」才進入「歷史時代」,否則一律歸於「史前史」。
史家社群普遍標榜求真,秉持嚴謹的方法論。後照鏡遠遠不及汽車引擎重要,同時也不比四個輪子有用或值錢,然而只要驅車行駛在公路上,總得探望一下後照鏡,才敢加油超車前進
書中的內容,福井撰寫「序文」,杉山執筆第一章「世界史才剛開始:以發自日本的歷史意象為目標」。無論就內容的份量,或者就學術觀點來說,都稱得上曠世鉅作。
他前後表達:「探討世界史其實也是在探討現代」、「將全世界的未來當作切身相關之事,秉持圓融的構想與確切的願景發揚之」。這兩小段引文足以提醒讀者,不論閱讀這一冊裡的每一章也好,或者本叢書的每一冊也罷,首先都得留意他(她)們每位作者的內心深處都有共同的基本關懷:「人類該往何處去?」杉山的文章按目錄上說,是這一冊的第一章,其實最好和福井的「序文」合併對照,連成一體,也當作這一冊的「序文」,或者是叢書的「總序」。
他的史觀,他的「宣言」,不論我們接納與否,至少值得深思,嚴肅以對。「史前史」既然缺乏文字的史料,專業史家多半嚴守本分,不敢跨越雷池,索性把這個學術領域交給考古或人類學者。最後,他在本章提出「世界史學」之說。果然如同所料,講談社這本書的名稱,毫無隱諱,就稱作《人類該往何處去?》。
後照鏡遠遠不及汽車引擎重要,同時也不比四個輪子有用或值錢,然而只要驅車行駛在公路上,總得探望一下後照鏡,才敢加油超車前進。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年,朝鮮王朝將14世紀中期中國繪製的兩張地圖合成、增補而成的世界圖,是現存世界圖之中,最早以環海大陸的形式呈現非洲者。
又如內容之二說:我們藉由參考過去,來明確指出現今的位置。這套叢書總共有二十一冊,每冊大約有二、三十萬字。
從他的作品中,讀者不難發現,杉山長期治學,以蒙古史為「阿基米德的支點」,切入世界史的解釋體系,如今已展現豐碩成果,建構嶄新的世界史。而所謂「古文明的起源」的內涵,幾乎等同這個社會文化已經邁向「文字書寫的時代」。